欢迎来到中智 | 400-889-4545

中智咨询 | 深度解读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的中国企业

20230823_135022_000

近日,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布,中国企业入榜142家,大公司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

受国外企业冲榜影响,中国企业平均位次下降(236→247)。欧盟及英国企业平均排名上升4位,美国平均排名虽无较大变动(226→229),但新进榜单者众多,占比超30%,且超半数企业实现了名次上升或维持。

位于榜单前100的中国企业发展稳定,均连续在榜且排名无较大变动但腰部、尾部(后400名)的中国企业发展韧性不强,9名企业跌出榜单,64%的企业位次下滑。

世界500强榜单虽从营收规模的角度对企业进行排名,但营收作为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

从榜单整体来看,中国大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冲击出现跌榜的现象也反映我国大企业存在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稳定性有待提升的问题。

本文基于榜单解读,对我国大企业现阶段发展危机进行分析,对领先企业面对外部压力采取措施进行经验总结,为大家分享以下两个方面内容:

1.发展挑战:产业升级、产业链韧性提升亟待发力

2.破局前行:响应号召,在挑战中成长

01

发展挑战

挑战1:产业发展不平衡

大企业集中于资源型、垄断性质的产业。从中国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比重已达52.8%。但反映到中国大企业层面,从数量来看,我国传统行业占据较大比例。仅在能源、材料、工程建设、工业制造、汽车五个领域,中国企业就有72家,超过上榜中国企业的一半。

而美国企业仅有18家。从排名来看,TOP100中的中央企业占比74%,均属于资源型(采矿、炼油等)和垄断性质(银行、电信等)的行业。

一方面,存在榜单采用西方行业分类标准的原因,以及中国在某些垄断领域的管理体制问题,天然难以产生大企业,如管道运输、铁路运输行业等。

另一方面也存在中外资源禀赋差异和产业起步较晚的历史原因,部分行业未上榜或上榜数量极少,如信息技术服务行业。

可依靠人口红利带动的民生行业的中国大企业较少。我国作为人口第二大国,具备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但出乎意料的是,我国在医药、食品、健康、娱乐等领域上榜的企业寥寥无几。

而欧盟及英国并不具备人口优势,却诞生了多个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如雀巢、迪奥等。这些领域关乎民生福祉,轻资产、污染小、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是我国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有效途径。

部分前沿行业暂无中国大企业身影。如半导体领域,上榜6家企业5家均为美国企业,仅台积电(中国台湾)入榜。中国大陆也逐步培育了一些潜力企业,如华虹集团(上海国资),在特色工艺晶圆代工领域技术全球领先,但规模较小,影响力有待提升。

挑战2:产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大企业在部分重点行业的关键领域、高附加值环节布局有待加强。一般情况下,企业为提高产业链控制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会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如中国石油、中国建筑等。部分高技术行业出于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将低附加值、低利润率的环节转移。

如制药行业,产业链上游的大型制药企业较少。作为该行业唯一入榜的广州医药集团,约80%营收来源于产业链下游的药物流通业务和王老吉系列产品。

另外,国药集团、上药集团作为中国医药健康领域规模领先的产业集团,此次在批发—保健行业上榜,与辉瑞等研发类药企在本质上存在显著差异。

结合《Brand Finance2023年全球最具价值医疗品牌榜单》来看,中国也存在影响力较强的制药企业,如云南白药(医疗品牌榜第25位),但营收规模(364亿元)较小,与世界500强企业仍有较大差距。

再如计算机行业,中国大企业发展韧性有待提升,“重硬轻软”特征明显。

硬件方面

中国上榜4家企业,除联想集团外,均为台湾省企业。国有企业暂未上榜,经多年发展,我国也有一批潜力型国有企业诞生,但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有待提升。如浪潮信息(山东国资)是我国服务器市占率第一的企业,在云、AI、开放计算和边缘计算等领域技术全球领先,但这些技术和设备依赖于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受全球GPU及相关专用芯片供应紧张等因素的影响,浪潮信息2023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5.6%,净利润下降37%。

软件方面

上榜4家企业被美国和德国包揽。据相关研究,美国企业提供了几乎所有软件的底层架构,国产操作软件虽经过多年努力,出现了超过20款产品,但均因为市场化水平太低,尚未实现规模化,难以诞生世界级的企业。

挑战3:产品布局有待进一步多元化

中国大企业集聚于产业链上的同一领域,存在同质化现象。如化学品行业,从榜单来看,中国入榜企业13占5,但中国中化、浙江荣盛、盛虹控股、浙江恒逸、新疆中泰均处于石化领域。而陶氏等国外企业已实现化学品的多元化布局,包括石油化工、煤化工、农业化学、塑料等领域。

02

破局前行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大企业需在不稳定不确定的环境中求发展。领先企业在近十年的实践中,直面挑战,紧抓国家战略机遇,转危为机,不断前行

车辆与零部件

行业转型加速,传统车企承压前行

新能源车企异军突起

640 (2)

从2012-2022年的ROE、人均营收等效率效益指标变化来看,不论是国际国内,传统车企的效率效益水平普遍下滑。以大众公司为例,受行业转型影响,传统燃油车中低端品牌受到新能源汽车冲击,销量下跌;同时,推动电动化转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拖累效益显现。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我国传统车企及时转舵,ROE指标实现赶超,“自主品牌”“自主创新”问题有所改善。中国一汽与大众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进行了合资或技术合作,实现了产能和销量提升(均位于国内第一梯队行列)。但对合资品牌依赖度较高,易受外部风险冲击。比如2021年芯片短缺风波,合资品牌乘用车销量有所下滑,自主品牌红旗品牌表现突出(增长50%),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部风险冲击。

我国汽车新势力站在全球行业转型的风口,展现了新能源领域一流的竞争力。比亚迪在此次榜单位次得到大幅度提升(+224),在全球市占率已达到21%,成为全球首位达成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企业。其成长的秘诀有三:

一是敢为人先,开辟新赛道;

二是自主创新贯穿产业链,参与从电机到电池,从芯片到智能电控系统的每个环节;

三是培育高端品牌,改变中低端品牌的标签,提高品牌附加值,持续进阶。

地方国有企业聚焦“电动化+智能化” 全力向新能源转型。广汽集团克服困难逆势增长,2022年各项指标上扬。合并口径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约45%,净利润增长10%,销量增长13.5%。在高速增长的业绩背后,是广汽集团对“科技广汽”立身之本的孜孜以求,在操作系统、智驾互联生态系统、超能铁锂电池技术等方面硕果累累。

20230823_135022_002

电子与电气设备制造

向产业链高端进阶

核心功能不断增强

640

从指标来看,三星电子、索尼等榜单“常客”,依靠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在核心环节掌握关键技术,并将低附加值环节转移,保持高水平的效率效益。

中国电子在效率效益水平上与国外领先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如ROE指标,与三星电子相差约20个百分点。但中国电子作为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心功能较强。

中国电子锚定重构计算产业体系,完成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主研发“行业定制”的软硬件产品,助力多项国之重器实现国产化,为关键行业领域安全稳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首次入榜的立讯精密,作为中国公司中的ROE十强,其背后是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缩影。从为富士康生产电脑连接器起家到整机制造,不断布局高附加值业务,完成了从代工到自主研发、从模仿到创新、从低端到高端的“进阶”之路,实现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逆袭”,成为广东本土企业参与全球科技产业分工的优秀代表,更是引领精密制造行业的标杆企业。

640 (3)

工程与建筑行业

央企领先地位持续巩固

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640 (1)

建筑类央企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榜单行业入榜企业17占13,营收占总体的87%,规模实力领先,且效率效益水平长期领先国际建筑商。

结合2022年ENR榜单来看,中央企业前10占4(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建筑、中国铁建),凭借高超的施工技术、良好的履约能力,在全球建筑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建筑类央企在竞争中不断完善短板。如中国交建在降低资产负债率方面不断探索,通过发行永续债得以有效控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上升。2022年中国交建新发40亿永续债,整体规模达379亿,资产负债率为71.8%,相比上年同期下降0.06个百分点。

建筑类央企带动作用不断发挥,地方国有企业走向国际舞台。2023年上榜5家地方国有企业,与十年前相比实现跨越式发展(2013年上榜数量为0)。包括上海建工(上海国资)、广州建筑集团(广州国资)、蜀道投资集团(四川国资)、陕西建工(陕西国资)、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成都国资)。

中央企业的不断变强,使中国在建筑领域名扬全球,带动产业群体整体发展。地方国有企业紧抓中国基础设施超大规模市场和“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逐步从城市走向全球。

640 (4)

从以上三个行业中国大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外部形势复杂艰难,但领先企业善于发现危中之机,对行业趋势保持灵敏嗅觉,及时转舵,对内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品牌培育,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国家对于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出引导,“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等持续向纵深推进。

作为国有企业更应发挥带动作用,响应高质量发展号召,承压前行,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